地表最强1米66,被“扣”多年后,率领一群2米大个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
身高,是从事职业篮球运动最被看重的素质之一,也是许多人倾尽无数汗水和心血也无法逾越的天然鸿沟,令那名为“梦想”的翅膀最终也只能认清现实。但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篮球史上,却有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个子球员,通过异于常人的不懈努力,强忍着难以言说的伤痛,从矮小的身体里迸发出不可思议的能量和绚烂夺目的光彩,冲破不利条件的限制,在举世瞩目的舞台上谱写出一卷卷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
一九八零年的十月,上海的凌晨五点。
秋风萧瑟,染黄梧桐,灰蒙蒙的雾霭似厚实的棉被盖在偌大的上海市青少年体校之上,怀揣着腾飞体育梦想的孩子们尚在酣睡,只有一个身形瘦小的女孩早早醒来,宿舍的大门一开,她便带着沉甸甸的篮球闯进了迷雾里,摆动贴着一块块伤筋膏的胳膊和膝盖,沿着球场独自奔跑到浑身是汗,然后再从很远的位置上将球一遍又一遍的投向特制的小篮筐之中......耐心等待着天边朝阳喷涌而出的那一刹那。
这个独自在迷雾中奋力追逐梦想的矮个子女孩,就是17岁的丛学娣。
丛学娣(中间)
一头齐耳的短发,只有一米六二的身高,放到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会将她同篮球这项运动联系在一起,在少体校的篮球队,她也是最矮的那一个,要比其他姑娘普遍矮上半头。可是只要到了比赛场上,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她的身上,看身手敏捷的她在人群中自如的穿梭来去,看她用神准的投篮为球队连连取分,看她如何将传球化为针线将整支球队串联在一起。
在不久前于青岛举办的全国少体校女子篮球赛上,精灵般的丛学娣再次赢得无数喝彩。其中在上海队与广东队的比赛上,全场最矮的丛学娣更是独得全场最高的36分,包揽了上海队将近一半的分数,《青岛日报》为此专门刊登了《又一个“女篮5号”》的报道,称赞她“动作迅速,反应灵敏,头脑冷静,在顺利与困难的情况下,都很少失常,撑得起全队的灵魂......”毫不悭吝的将身披五号球衣的丛学娣比作《女篮五号》这部曾轰动一时的电影里的主人公。
《女篮5号》,我国第一部彩色体育电影,曾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电影节银奖
不过两个女篮五号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影中的五号是一名天赋出众、前途光明的锋线球员,在纠正自身对体育事业的偏见后,很快就成为一名国家队球员远征国际赛场。而彼时的丛学娣还是一名在少体校摸爬滚打的“留级生”,从1977年进入上海市青少年体校起,她的身边换了一茬又一茬的队友,那些身体条件明显要好于丛学娣的姐妹们,有的顺利升入了青年队,有的已经离开了篮球场,只有她还留在原地咬牙坚持,无论严寒酷暑,她都坚持不懈,凌晨五点,笨鸟先飞,体校一天的训练结束,她再勤能补拙,可纵使人人都夸赞她的技巧和头脑,但每到选拔球员时,教练们却还是会以“身高太矮”为由将她拒之门外。虽然也曾有部队球队独具慧眼,不计较身高,想将丛学娣招入麾下,但有关部门却始终不予放行,自己又对丛学娣的才能置之不理,唯一摆在这个小个子女孩面前的就只有遥遥无期的等待。
面对希望渺茫的前途和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放弃篮球转行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其实早在接触篮球之前,丛学娣就已经在乒乓球和羽毛球这两项运动上展现过出众的天赋,如果能在这些并不苛求身高的运动上倾注心血,以丛学娣的毅力,未尝就不能闯出一番名堂。但小小的她却喜欢在28米长、15米宽的广阔天地间纵情驰骋的感觉,天生不服输的她不甘于先天因素和常规标准的束缚,她偏要向所有人证明——小个子也照样能把篮球打好!
每到凌晨五点,丛学娣继续心无旁骛的出现在球场之上,手上的冻疮、习惯性脱臼的左臂和淋巴发炎的大腿都不曾停下她坚定的脚步。心疼的教练和亲朋好友们嘱咐她“你还年轻,别练坏了身体”,而丛学娣却说“正因年轻,才该拼力一搏!”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就是丛学娣所坚信的篮球之道。
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待到一九八一年,已经在少体校苦练五年的丛学娣,虽然在门框上无数条横线的叠加后,也只是爬升到了1.66米,但凭借着精湛的球技和难能可贵的意志品质,她总算是迎来了拨云见日的那一天,跻身进了上海女篮青年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篇章。
更加可贵的是,在梦想成真后,丛学娣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自觉的加大运动量,苦练控传球和投篮,在全国青年篮球联赛的赛场上继续闪耀,仅用一年时间,她便更上一层楼,成为了上海女子篮球队的一员,并将投篮的距离从六米延长到了七米,每天对着特制小篮筐加练的远投命中次数也大幅增量到了300个球,为了达成自己订下的目标,丛学娣时常要对着篮筐投上千次,中间胳膊练脱臼了,就直接找队医接上,擦擦眼泪,然后接着练......想尽一切办法从极为有限的身体条件里压榨出更多的可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国内顶尖高手云集的第五届全运会上,身披12号战袍的丛学娣大放异彩,尤其是在上海队与解放军队的比赛中,面对陈月芳(2.08米)、郑海霞(2.06米)和邱晨三名国手的合围,丛学娣依然独得22分,引领上海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快攻浪潮,爆冷击败了几乎不可战胜的对手,刷新了现场和电视机前无数球迷的认知,使他们为之倾倒,而当时坐在看台上的国家队女篮主教练杨伯镛也目睹了眼前发生的一切。
****
一九八三年,第五届全运会闭幕后,丛学娣赢得了“最佳中远距离投手”的殊荣,同时也受到了国家队的垂青,等上海队赴罗马尼亚的访问之旅结束后,丛学娣便收到了入选女篮国家队集训名单的通知。
面对突如其来的美梦成真,丛学娣一开始是欣喜若狂,但紧接着就是对自身实力的担忧,因为当时的女篮国家队将星云集,坐拥亚洲第一中锋陈月芳,迅速崛起的郑海霞,出生于篮球世家、入选过女篮世锦赛最佳阵容的队长宋晓波,弹跳能力出众、助跑摸高达3.1米的柳青,得分手段丰富的左手分卫邱晨......与这群全中国身体条件最出众的女篮球员为伍,丛学娣不由得担心到自己身高上的不足是否会成为整支球队的短板。为了不拖球队后腿,也不做板凳上的挂名球员,她暗下决心,除了继续磨砺基本功外,也开始着重加强对抗力量的训练,不仅扛下了国家队魔鬼般恐怖的训练量,还保持了赛后加练投篮的固定环节。
第一次入选国家队
实际上,初来乍到的丛学娣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恰好补足了中国女篮最大的短板。当时那支中国女篮内线优势明显,锋线得分能力出众,只缺一个合格的控卫将她们连接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掌控比赛节奏,并在外围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牵制防守,而在当时没有三分线的国际比赛规则里,国内篮球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主要以“大个儿球员”为主,鲜有像丛学娣这类敏捷、篮球智商和外围技巧兼备的高水平后场球员。
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初担国家队主控重任的丛学娣出现了很多新手常犯的问题,防守时用手太多,无法控制犯规,处理球时急于求成,表现急躁,失误频频。好在她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场比赛结束后,她都会直观的剖析自己,以避免下次上场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九八四年的二月,中国女篮远赴贝尔格莱德参加热身赛,面对异国场馆内震耳欲聋的叫喊声,身心疲惫的中国姑娘们出师不利,而在当晚的日记里,丛学娣除了总结不足外,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为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名誉,卧薪尝胆,完成奥运会预选赛!”
这就是中国女篮在当时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一九七九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后,纠正了曾经犯下的严重错误,恢复了我国在国际奥委会上的合法席位,时隔二十一年再度起航的中国健儿们不仅志在实现“零的突破”,还誓要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但根据赛事规则,中国女篮要想在奥运赛场上首次亮相,扬我国威,就必须从强手如云的奥运预选赛里杀出重围。
然而,还没等预选赛正式打响,中国姑娘们就遇到了严峻的考验,队长也是队内的头号得分手宋晓波脚踝骨折,当地的医生断定她无法出战,其余几名球员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病,这无疑令中国女篮的出线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但宋晓波没有选择休养,而是在每天让队医用推拿强行疏通淤血,每场比赛前先跑个四五十分钟,把腿跑麻了再上场比赛。
宋晓波“战神”般的顽强意志品质,鼓舞了全队,勠力同心的中国女篮先是击败了捷克斯洛伐克队,随后又战胜了保加利亚队、欧洲劲旅匈牙利队、凶悍的澳大利亚队和上届奥运会的第三名、平均身高在一米八五的南斯拉夫队。
宋晓波
其中在与南斯拉夫队交手的比赛中,迎来自己21岁生日的丛学娣,打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非凡表现,开局便四投四中,打出了8-0的进攻浪潮......后面老辣的南斯拉夫队奋起直追,一度反超比分,丛学娣也没有慌乱,而是耐心的传导球,内外线联动,最终以以62-60险胜强敌。
全场比赛,丛学娣独得20分,在比赛结束后,到手的胜利和现场的掌声成了她最好的生日礼物,国际篮联秘书长斯坦科维奇也走下看台,赞扬了丛学娣的精彩表现。
斯坦科维奇向丛学娣握手致意
丛学娣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中国女篮的战术打法,“小快灵”的特点让欧洲劲旅们防不胜防,精准的远射不仅能与陈月芳和郑海霞遥相呼应,还给宋晓波的切入和邱晨的突破提供了开阔了空间,比赛中,这套均衡的体系在内外线交替开花,让对手们顾此失彼,像过去那样死守篮下,已无法再令这支中国女篮停滞不前。
本届预选赛,中国女篮仅输给加拿大队一场,以预选赛冠军的身份顺利出线,成功挺进了奥运会的舞台!中国队长宋晓波荣膺“最佳球员”,新秀丛学娣也收获了预选赛“最佳后卫”的殊荣。
在之后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丛学娣继续锋芒毕露,场均能以48.4%的投篮命中率贡献全队第二高的10.8分,并最终帮助中国女篮为中国篮球赢得了奥运赛场上的第一块奖牌(铜牌),令整个中国篮坛大为振奋,让全世界都从她们这一批女篮姑娘们的身上看到了中国运动员勤奋、勇敢、顽强的优秀品质。休言女子非英物,壁上龙泉夜夜鸣!曾经那个无人问津、打不上球的小个子,终于站上了举世瞩目的领奖台,她也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追梦不怕起点低,就怕坚持不到底。一米六六的篮球手,也照样能为国争光!
骑马射箭
丛学娣的远投
“不相信什么命运的安排/在燃烧升腾的空气中/激荡的青春让生命沸腾/在我的眼中有一道彩虹/那是汗水挥不去的笑容......”
——中国女篮队歌《升腾的彩虹》
洛杉矶奥运会后,中国女篮一边更新换代,一边砥砺前行。宋晓波和陈月芳这批运动员的退役,让中国女篮的整体实力出现下滑,而郑海霞和丛学娣这对一高一矮的组合则开始扛起大旗,国际篮联引进三分球的举措,也让丛学娣的特长变得更加重要。
一九八六年亚锦赛,中国女篮八战全胜,夺得桂冠;第十届世锦赛,拿到第五名;第一届亚洲运动会,三战全胜,再夺桂冠......
在代表中国队南征北战的这些年,表现抢眼的郑海霞和丛学娣二人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瑞典某俱乐部女篮教练主动向二人发出邀请,盛赞她们“不仅技术好,而且有礼貌,守纪律”,台湾著名教练员依民献也同样对她们赞不绝口,评论丛学娣,“虽然身材矮小,但瞻前顾后,穿针引线,举足轻重,是不可缺少的‘灵魂’......”
一九八八年汉城奥运会,中国女篮拿到第六名,丛学娣场均12.8分,在队内仅次于郑海霞的17.6分,三分球命中率高达51.6%,位列全队第一,其中在最后与保加利亚的排名战上,丛学娣在三分线外命中六记三分,除此之外,她还拼下了全队最多的5个篮板球,但中国队全队就只有她和郑海霞两人得分上双,最终还是以74-102输掉了比赛。
****
一九八九年,为了回到半身不遂的父亲和疾病缠身的母亲身边尽孝,不再年轻、渐感力不从心的丛学娣主动退出了国家队,回到了家乡上海,与爱人陈岩泉举行了被推迟多年的婚礼,开始用陪伴去回报这些年一直在背后无私支持她的家人。
但是与此同时,在全国体育“大滑坡”的背景下,中国女篮的世界排名已经滑落到了自1982年以来最差的第九名,丢掉了亚运会冠军,为了挺进一九九二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昔日的老教练、时任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的杨伯镛亲自找到了丛学娣,希望她能重回国家队,新任国家队主教练李亚光也向这名二十八岁的老将发出了邀请,认为丛学娣的球场意识、比赛经验、传球和运球都是全国最好的,恰好可以改善当时国家队缺少核心后卫的难题。
为了国家的荣誉,丛学娣义不容辞,含泪辞别了半瘫多年的父亲、刚做完胃癌切除手术的母亲、腿骨骨折的婆婆和小家。作为一个已经功成身退的运动员,她当然也害怕会因为复出后表现不佳而身败名裂,但她对篮球的一往情深和对祖国体育事业的无条件支持最终还是战胜了一切顾虑,转身踏上了北上的行程。
可是重回巅峰谈何容易?两年的离队让丛学娣落下太多,第一次随队长跑,她就掉到了“队尾”,当天的训练结束,她就脚疼的厉害,累瘫到了床上,切身体会到了“岁月不饶人”的残酷自然规律,事后检查,竟发现踝骨关节上已有二十一根骨刺!面对严酷的挑战,队内年龄最大、伤病最多的丛学娣没有退缩,她对自己写道:“只要我们以百分之百的拼搏,去争取百分之一的希望,人们是能理解我们的。”既然披上了国家队的战袍,那就要做到最好!
咬牙加练,拼尽全力,待到第二次体能测试时,丛学娣的各项成绩均名列前茅,七年前的宋晓波和邱晨鼓舞了一代女篮,彼时已成老将的丛学娣也成了中国女篮的另一个精神图腾。
一九九一年,华语乐坛著名女歌手甄妮演唱的《鲁冰花》在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便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收音机里每日都在播放那感人的旋律,总是勾起丛学娣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但自古忠孝两难全,在丛学娣为奥运会全力备战期间,母亲的癌症已经广泛转移。在外奔波的丛学娣稍有时间,就往华山医院跑,病榻上的母亲总是叮嘱她“你快回北京好好练球,我还要看你参加奥运会呢。”可惜母亲没能等到那一天,在生命烛火将要熄灭时,泣不成声的丛学娣奔回上海见了母亲最后一面,悲痛至极,却没有留下来参加母亲的追悼会,因为中国女篮正在北京集训。
为了不辜负球迷们的期待,为了祖国的篮球事业,为了帮助中国女篮渡过难关,闯进巴塞罗那奥运会,丛学娣实在舍弃了太多。
按照当时的规则,中国女篮要想打巴塞罗那奥运会,就必须先在亚锦赛上获得前三名,获得奥运预选赛的参赛资格。秣马厉兵多时的中国姑娘们没有让球迷们失望,击败了苦主韩国队夺得亚洲冠军,不过这却是一条通往巴塞罗那更艰难的路,因为亚洲冠军会被分到强手云集的A组,但这支中国女篮早已今非昔比,她们顶住了压力,先后击败了匈牙利队和巴西队,在最后与上届世锦赛第四名捷克队的关键比赛中,队内年纪最大的丛学娣是场上拼杀时间最多的球员,在最后时刻,也正是凭借着她弹无虚发的罚球,破解了捷克队的犯规战术,护送中国女篮以A组第一名的成绩杀出重围,挺进了奥运会的舞台。
这是丛学娣职业生涯的第三次奥运之旅,也是最后的谢幕演出,这个一米六六的国家队主控,想让人们记住她最美好、纯粹的模样。
奥运会小组赛,刮起“快打旋风”的中国女篮,分别以三分和两分的微弱优势战胜了东道主西班牙队和捷克队,只输给美国队一场,以B组第二名晋级,而在半决赛上等着她们的则是在A组里所向披靡的古巴队。
身体素质出色的古巴队,是一支以内线强攻和压迫式防守见长的北美劲旅,在球风上与美国队颇为相似,是上届世锦赛的第三名,更让中国姑娘们倍感压力的是,在与古巴队的比赛打响之前,夺冠大热的美国队已被独联体队击败,而在此前的小组赛中,独联体队就曾倒在过古巴女篮的剑下,中国女篮取胜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意外发生了,比赛一开局,中国队就祭出了凶悍的防守与古巴队缠在一起,破坏了古巴队的节奏,等到郑海霞替补登场后,她在禁区内的巨大威慑力又很好的限制住了古巴队最擅长的内线强攻,令古巴队的进攻陷入了僵局。而在进攻一端,李昕的突破,彭萍的空切,郑海霞的低位单打,王芳的投篮和丛学娣连珠炮似的三分更是让古巴队应接不暇,仅上半场,中国队就取得了27分的巨大领先优势!待到下半场,纪律严明的中国女篮毫无懈怠,最终以109-70的比分大胜对手,历史性的闯进了奥运决赛圈!中国姑娘们不仅杀回了巅峰,而且还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分神准
例不虚发
终场哨响后,欢呼雀跃的女篮姑娘们相拥而庆,看台上有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丛学娣放眼望去,看台上有横幅写着:“丛学娣,中国的骄傲!”而母亲仿佛也在人群中,对她露出了熟悉的微笑。
在这场被载入史册的比赛里,丛学娣三分线外8投5中,射落20分,得分与李昕并列全队第一。该届奥运会,丛学娣场均12分,在队内只略低于彭萍的12.2分,更惊艳的是,她还投出了高达57.7%的三分球命中率,此数据为该届奥运会女篮比赛之最,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46.7%和第三名的45.5%,由此可见,在三分球方面,当时的丛学娣完全就是独一档的存在。
几天后的颁奖台,中国女篮夺得了中国篮球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银牌,而丛学娣也为自己的奥运之旅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生涯的第三届奥运会之后,本打算退隐江湖的丛学娣又响应国家队征召,参加了九三年举办的首届东亚运动会,而且还在开幕式上代表参赛的全体运动员进行了庄严的宣誓。
那一刻,已不再有人会去在意丛学娣的身高,因为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她已攀上了一座许多人只能仰视的高峰,而屹立于高峰上的她,就是其他攀登者们最好的榜样。
崇高的荣誉
****
东亚运动会夺冠后,丛学娣正式退役,但她并没有离开篮球,而是成立了“丛学娣篮球俱乐部”,挺着大肚子就投身到了青少年的篮球教育事业当中。一九九五年,昔日辉煌的上海女篮掉出了甲A之列,心系上海篮球事业的丛学娣离开了咿呀学语的儿子,毅然出山,拿起教鞭的她身先士卒,使球队脱胎换骨,仅用一年时间就带队重返甲A。这之后,她又执掌中国女篮青年队,带队三次摘得亚洲冠军......
流金的岁月,辉煌的人生。
最佳后卫,最佳投手,全国三八旗手,运动健将,国家队主控,奥运三分王,国家队首席外线得分手,励志典范,冠军教头......中国女篮永远的骄傲!所有这些,都属于一个身高只有一米六六的篮球运动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丛学娣,真的做到了,她的所有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篮球事业。